简
- 汉字id: 1131
- 单词: 简
- 拼音: jian
- 拼音首字母: J
- 音调: jiǎn
- 繁体: 簡
- 部首: 竹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1
- 解释: 简
(形声。从竹,间声。本义竹简。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)
同本义。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,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,竹片称简”,木片称札”或牍”,统称为简”。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”(册)
畏此简书。--《诗·小雅·出车》
执简记。--《礼记·王制》。注策书也。”
小简而长。--《考工记·弓人》
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
南史氏闻太史尽死,执简以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
又如简素(竹简与缣素。古代用来记载文字的竹帛);简书(古代的公文书于竹简,
简jiǎn
⒈不复杂,不烦琐,跟"繁"相对~单些。太~陋。~化。~明扼要。精兵~政。
⒉轻忽,怠慢~慢。
⒊盐,选择~拔。~选。
⒋〈古〉用来写字的竹片或木片竹~。木~。〈引〉书信书~。来~。
⒌检阅,检查及(到)~日。
⒍
①实在是,完全是说起《地道战》,那~直是个奇迹。
②〈方〉作"索性"讲天黑,雨又大,你~直别回去了。
⒎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拜
- 汉字id: 1132
- 单词: 拜
- 拼音: bai
- 拼音首字母: B
- 音调: bài
- 繁体: 拜
- 部首: 手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1
- 解释: 拜
(会意。从两手,从下。《说文》古文上象两手,乥为下”的古体。《说文》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。”表示双手作揖,或下拜。隶书将乥”(下)并入右边的手”之下而成为拜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。两手合于胸前,头低到手)
同本义
拜手,稽手。--《书·召诰》。传拜首,首至手。”
拜,服也。--《礼记·郊特性》
平衡曰拜。--《荀子·大略》
乐工等罗列上前,连拜且泣。--宋·王傥《唐语林·雅量》
拜送书于庭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后世指下跪叩头。两腿跪地,两手扶地,低
拜 bài
①授给官职~亮为丞相。(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)
②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回~。
③见面行礼表示棕~年。
④拜访;拜会新住进的王大爷~邻里来了。
⑤恭敬地与对方结成某种关系~师学艺。
⑥敬辞。用于人事往来~读大作。
⑦姓。
【拜辞】敬辞。告别。
【拜访】敬辞。访问。
【拜服】敬辞。十分佩服。
【拜会】拜访会见(外交上的正式访问)~总统。
【拜火教】见【祆教】。
【拜伦】(1788-1824)英国诗人。主要作品有长诗《恰尔德·哈洛尔德游记》、长篇诗体小说《唐璜》。
【拜扫】扫墓;墓前祭奠。
【拜上帝会】见【拜上帝教】。
【拜上帝教】洪秀全领导的以宗教为名的农民斗争组织。1843年,由洪秀全、冯云山等创立于广东花县。1851年1月11日,拜上帝教发动金田起义,掀起太平天国运动。又叫拜上帝会。
【拜望】敬辞。探望。
【拜物教】
①原始社会宗教信仰形式之一。原始人认为许多物体具有灵性,对之祈祷、祭献,以求得庇护。
②比喻对某种事物的崇拜、迷信商品~。
【拜洋】崇洋媚外。
【拜谒】拜见;会见。~瞻仰(陵墓、碑碣)。
【拜占庭帝国】罗马帝国分裂后形成的国家之一。中国历史上称为大秦395年,罗马帝国分裂为东、西两部。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(今伊斯坦布尔),该城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成,故名。11世纪末,过渡到封建社会。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。
【拜占庭镶嵌艺术】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普遍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。采用大理石块,配上金银箔和宝石一起镶嵌,组成富丽而有神秘感的画面。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访
- 汉字id: 1133
- 单词: 访
- 拼音: fang
- 拼音首字母: F
- 音调: fǎnɡ
- 繁体: 詌
- 部首: 讠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2
- 解释: 访
(形声。从言,方声。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)
同本义
詌,泛谋也。--《说文》
詌,谋也。--《尔雅》
王访于箕子。--《书·洪范》
访予落止。--《诗·周颂·访落》
受纳访--《周礼·内史》
使访物官。--《国语·楚语》
穆公访诸蹇叔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又如访断(咨询决疑);访覃(问及);访讯(讯问;打听)
引申为访问、拜访(敬词)
此行殊访戴,自可缓归桡。--李白《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》
时余方访君寓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径造庐访成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访
访 fǎng
⒈询问,调查~贫济困。查~。采~。
⒉探望~亲会友。相~。探~。拜~。〈引〉寻求~求。
⒊查,侦察明察暗~。
⒋
【访问】有目的地探望~问水稻专家。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具
- 汉字id: 1134
- 单词: 具
- 拼音: ju
- 拼音首字母: J
- 音调: jù
- 繁体: 具
- 部首: 八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2
- 解释: 具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鼎”,下面是双手。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(餐具)。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)
同本义。泛指准备,备办
具,供置也。--《说文》
具,备也,办也。--《广韵》
以食具告。--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。注犹办也。”
官备则具备。--《礼记·祭统》
寿为具召武帝显。--《汉书·何武传》
礼举仪具。--张衡《东京赋》
具器械。--《孙子·谋攻》
故人具鸡黍。--唐·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
第二板已具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别具本章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具食(准
具jù
⒈器物器~。家~。文~。工~。
⒉准备,备有,完备~有。~备。法令严~。
⒊全部良乃入,~告沛公(良张良。沛公刘邦)。
⒋才能治世之~。
⒌量词茶杯两~。
⒍
⒎
①特定的~体的时间。
②明确,不空洞,不笼统计划~体。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闻
- 汉字id: 1135
- 单词: 闻
- 拼音: wen
- 拼音首字母: W
- 音调: wén
- 繁体: 聞
- 部首: 门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2
- 解释: 闻
(形声。从耳,门声。本义听到)
同本义
闻,知声也。--《说文》
闻耳之聪也。--《墨子经上》
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闻佳人兮召予。--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
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闻屏障中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--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又如闻声不食(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);闻所不闻(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。也说闻所未闻”);闻风响应(听到风声,
闻wén
⒈听耳~目睹。~过则喜。~风而起。
⒉消息,听说的,听见的新~。奇~。~所未~。
⒊出名,有名望~人。~名。
⒋名声丑~。令(好的)~。
⒌知识见~。博~强志(记)。
⒍用鼻子嗅~着烟味。~到香味。
闻wèn 1.声誉,名声。 2.通"问"。慰问。 3.通"问"。询问。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尘
- 汉字id: 1136
- 单词: 尘
- 拼音: chen
- 拼音首字母: C
- 音调: chén
- 繁体: 塵
- 部首: 小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2
- 解释: 尘
(会意。《说文》从三鹿”,从土”,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。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,只保留一个鹿”。现行简化字尘”,也是一个从小”从土”的会意字。本义
尘土)
同本义
湫隘嚣尘。--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。注土也。”
尘埃也。--《庄子·逍遥游》
而游于尘垢之外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朱尘筵些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
满面尘灰烟火色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渭城朝雨浥轻尘。--唐·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又如浮尘;降尘;灰尘(尘土);一尘不染;尘封(盖满灰尘);尘涓(尘埃与一滴水。比喻细微);尘芥(尘
尘 chén
①尘土,附着在器物上或飞扬的细土除~器。
②人间;现实社会红~。
【尘肺】见【矽肺】。
【尘芥】比喻轻微、不足重视的东西。芥小草。
【尘世】佛教、道教所指的现实社会,与其理想世界相对。
【尘嚣】人多,熙熙攘攘的样子。
尘(塵)chén
⒈飞扬的或浮面的灰土~土。
⒉踪迹,事迹步人后~。
⒊人间,现时社会~事。~世(也指佛家、道家等所称的人间,并与他们和迷信者所谓的"天堂"、"仙界"相对)。
⒋
⒌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仆
- 汉字id: 1137
- 单词: 仆
- 拼音: pu
- 拼音首字母: P
- 音调: pú
- 繁体: 僿
- 部首: 亻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3
- 解释: 仆〈动〉
向前跌倒
仆,顿也。--《说文》。朱骏声曰前覆曰仆,后仰曰偃。”
仆表决漏。--《史记·司马穰苴传》。索隐卧其表也。”
度水跌仆。--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
卒仆济北。--《汉书·邹阳传》。注僵仆也。”
卫士仆地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又如前仆后继;仆然(扑通倒下的样子);仆顿(精疲力竭而倒仆);仆僵(跌倒;翻倒)
下坠;倾倒
距洞百余步,有碑仆道,其文漫灭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旧碑断折,其半仆地。--唐·韩愈《祭湘君夫人文》
又如仆旗(放倒战旗。借指休战)
败灭
仆pū向前倒下,泛指倒下前~后继。
仆(僿)pú
⒈被雇用于做杂事、供役使的人~人。女~。
⒉旧时对自己的谦称。
⒊〈古〉奴隶的一个等级。泛指奴隶。
⒋
⒌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纳
- 汉字id: 1138
- 单词: 纳
- 拼音: na
- 拼音首字母: N
- 音调: nà
- 繁体: 納
- 部首: 纟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3
- 解释: 纳
(形声。从糸,内声。本义丝被水浸湿)
同本义
纳,丝湿纳纳也。--《说文》
衣纳纳而掩露。--刘向《九叹·逢纷》
又如纳纳(潮湿的样子)
收藏;收入
察纳雅言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又如采纳;容纳;藏垢纳污(包藏容纳污秽之物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)
纳”假借为接纳”;接受
几以不纳死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遂开门纳众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诬守纳己赇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纳钱案上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纳质(接受质证;接受质询);纳采(
纳nà
⒈收进,接收~入。接~。吐故~新。
⒉接受采~。
⒊缴付~税。~公粮。
⒋享受~凉。~福。
⒌缝补~鞋底。补补~ ~。
⒍
⒎
⒏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闷
- 汉字id: 1139
- 单词: 闷
- 拼音: men
- 拼音首字母: M
- 音调: mèn
- 繁体: 悶
- 部首: 门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3
- 解释: 闷
气闷,因气不通畅而引起的不快之感
闭则热而闷。--《素问·风论》
又如闷吐(心闷想吐);闷绝(晕倒。一说窒息而死);闷痒(因身体不舒爽而发痒);闷窒(窒息);闷躁(气闷烦躁)
沉默不出声或声音不响的样子
闷然而后应。--《庄子·德充符》
又如闷默(静默不出声);闷闷(闷声不响)
闷
密闭,使不透气
呆在家里不出门
过饱
昏闷;失去知
闷mēn
⒈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等引起的不舒服~气。~热。
⒉不出门~在家里。
⒊紧闭,不让出气刚泡的茶~一~再喝。
⒋不出声或声音不响亮~声不响。~声~气。
闷mèn
⒈心烦,不畅快烦~。~ ~不乐。
⒉密封的~罐。~葫芦。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
丘
- 汉字id: 1140
- 单词: 丘
- 拼音: qiu
- 拼音首字母: Q
- 音调: qiū
- 繁体: 丘
- 部首: 丿
- 关卡: 48
- 子关卡: 3
- 解释: 丘
(会意兼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。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)
同本义
丘,土之高也。非人所为也。从北,从一。一,地也。人居在丘南,故从北。--《说文》
小陵曰丘。--《广雅·释丘》
丘中有麦。--《诗·王风·丘中有麻》
丘中有李。
是降丘宅土。--《书·禹贡》
北陵坟衍。--《周礼·大司徒》
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--《列子·汤问》
性本爱丘山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诗
从小丘西行。--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苫蔽成丘。--清·蒲松龄《聊斋
丘qiū
⒈土堆,小山土~。~陵。
⒉姓("邱"〈古〉也作"丘")。
⒊坟墓~墓。
⒋废墟。
⒌量词。〈方〉指分隔成块的水田两~田。
⒍
- 相似字:
- 相似字拼音: